n127421

澳媒:中国不怕美国,已准备好打仗,大部分国家都想和中国做生意

2023年4月26日,澳大利亚一网站发布了一篇名为《美国人不明白,中国人不怕美国》的文章,并在环球网进行了转载。这篇文章的作者霍华德·德本汉姆是一位资深外交官,文章内容直接表述了一个看似直白却颇具深意的观点:中国不怕美国。德本汉姆认为,从中国的军事、经济和外交力量来看,中国已经做好了全面备战的准备,并且大多数国家更愿意与中国做生意。这一论点虽然听起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,但却通过实实在在的事实进行了支撑。

文章提到,中国军力强大且不断增强。中国现役军人超过两百万,而后备军力更是达到惊人的一千七百万,全球能够与之匹敌的国家屈指可数。然而,单纯的人数并不代表绝对优势,装备与技术才是关键所在。例如,2021年中国成功试射的高超音速导弹,凭借其极快的速度,能够绕地球一圈并精准打击目标。这种导弹连美国的防御系统都无法有效应对,足以说明其技术水平之高。更为值得一提的是,中国海军的飞跃发展,从“辽宁舰”到“山东舰”再到最新的“福建舰”,每一步的进展都彰显着中国海军的强大实力。尤其是“福建舰”采用了电磁弹射技术,使得其战斗力有了质的飞跃,标志着中国海军从近海防御转向远洋作战。

不仅如此,中国的网络战能力也不容小觑。中国投入巨资建设了专门的网络部队,进行攻防双管齐下的网络作战。而美国对中国的网络威胁也一直存在讨论,可见其实力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受到广泛关注。光有技术和装备是不够的,资金投入同样至关重要。中国的军事开支在2022年达到约1.45万亿元人民币,位居全球第二,仅次于美国。虽然与美国的七千多亿美元差距较大,但这一数据已经足以说明中国在军事领域的决心和实力。每年的国防预算增长稳定在6%左右,显示出中国在军事领域的持续投入与长远规划。中国在台海周边的军事演习频繁,场面震撼,展示了中国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决心。这些军事演习,不仅仅是对某些国家的警告,更是表明中国做好了随时应对挑战的准备。

文章的作者霍华德·德本汉姆,作为一位资深外交官,他的观点显得尤为具有权威性。德本汉姆1961年加入澳大利亚外交部,曾在九个国家工作过,担任过多个高级职位,包括驻曼谷和东京的总领事。他的外交经验丰富,特别是在亚洲事务上的积累,使得他对中美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。这篇文章,正是他多年外交生涯中的一部分,这也让文章的观点显得更具分量。

德本汉姆在文章中提到,当前全球很多国家更倾向于与中国建立经济合作关系,这一点并非夸大其词。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的影响力日益增大,手机、服装、机械设备等商品的“全球中国制造”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一部分。与此同时,中国在全球原材料的购买力也非常强大,不仅仅是石油、大豆和矿石,连全球其他国家也愿意与中国进行经济合作。美国经济在近些年更多地集中在服务业、科技和金融领域,而制造业已经不再是其经济支柱。中国制造业的强大,不仅仅体现在生产规模上,更是在全球500种主要工业品中,中国占据了超过200种的生产领先地位。

从历史背景来看,中国的生产力强大与其文化有着深刻的关联。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,生产力不断崛起,其“世界工厂”的地位非但没有被削弱,反而愈加稳固。相较于美国,中国不仅仅是制造业的领导者,更在科技与军事领域取得了质的飞跃。如果中美之间发生冲突,中国在生产能力上的优势,无疑会成为其强有力的支撑,而美国本土的生产力相对薄弱,这就意味着,美国的战略难以轻松应对。

此外,中国的政治体制也是其应对挑战的重要优势。中国实行党和国家统一领导的体制,响应迅速,执行力强。而美国则是联邦制,州与州之间在政治决策上有很大差异,政治松散,民众对于集体主义精神的认同感较弱,这使得美国在重大决策时,往往难以达成一致意见。中国自古有着强烈的团结精神,尤其是在面对外部挑战时,这种团结让中国在应对复杂的国际局势时,更加游刃有余。

在这篇文章的最后,德本汉姆也提到,虽然美国在政治和军事上频频挑衅中国,但实际上,美国的威胁并不那么具备实际效力。美国近些年来一方面频繁炒作中国“产能过剩”,另一方面又威胁中国不能援助俄罗斯,试图操控中国的对外政策。但当真正到了付诸实践的关键时刻,美国的行动却总是软弱无力。这一切都暴露出美国所谓的“强大”背后隐藏着的虚弱。

总结来看,霍华德·德本汉姆的这篇文章,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如何在面对美国的挑战时,保持战略定力并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。通过对军事、经济和政治的分析,文章揭示了中国的强大不仅仅体现在表面上的竞争力,更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高度集中的国家治理结构,这使得中国无论在面对美国还是全球挑战时,都能够应对自如,稳步前行。